黄河手记翻译稿目录 消除隔阂的人 柔丝 约翰和他的母亲 有关A.T和他的女友 临时译员 繁复的报到手续 新环境 D 一个有趣的人 绝佳的讽刺 “腼腆”的H 第一次法庭经历 又一个法庭日 E医院的亚洲分部 C先生 无选择 Z的故事 失踪女孩儿R 杰和他的家人 台湾女孩儿简 无家可归者H女士 混乱的管理 有趣的H大夫 M和T的故事 无名氏 F的需求
其他稿件 D的人生财富 失语与放逐 异类 罚单“上访”记 评《散文与人》 我乡居之梦 “我只想做点实在的事” 业务报告 也说“正邪笔” 制度与“英雄” 只盼有地方讲理 圆梦 扭曲的英雄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春在溪头野荠花 沦入“丐帮” 热闹的狗与寂寞的人 闲人的乐趣
评《散文与人》
一种新的刊物问世,免不了想引人注目。特别大陆目下有“炒作”之说。先邀集名家为重磅炸弹,再牵朋引类在媒体上广做宣传。其实这两者都无可厚非,如果名家来的是好文章,朋友真正赞赏这份刊物的话。不过正像那句名言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人的亲朋故旧多能为文,但是否都是一流水准,或者正合一份刊物的编辑方针,就很难说了。常听人说,没办法,朋友熟人的稿子不用怕关系弄僵。却很少听人说,如此下去,怕与读者的关系弄僵。不过长远的事先不去管它,先声夺人是最重要的。于是一时间,至少在读书圈子之内,不读此刊物将被笑为落伍。然而亦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开始时并不广为人注意,但随着时序的推移,稳扎稳打,渐渐头角峥嵘。也许可以说始自岭南,如今移师贵州出版的《散文与人》就是这样一种以思想性和文学性见长的刊物。
有趣的是刊物的主编邵燕祥、林贤治先生都是诗人出身。或者与“千古男儿一放翁”的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样,有着“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的感慨,诗已无法表达出全部的人生感受,近年来致力为文。特别是邵燕祥先生的杂文随笔在大陆文坛独领风骚。真是笔快如刀,大有鲁迅先生遗风。读来常令人拍案叫绝,感慨亏他怎样想来,怎样道来。
而林贤治先生的编辑方针,更是只认文章不认人。如果并非文章上乘,不论是否名家大家照样退稿,无名小辈倒可能录用。用林先生的话讲,第一是思想,第二还是思想,文笔永远是第三位的。若以此看来似乎是不讲究文字的。但其实林先生对文字的认真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一般编者鲜有与作者讨论某词在文中的韵律节奏之类,而在林贤治先生却是可能的。
如今社会商品化,一种纯人文刊物生存极为艰难,要坚守原则更难。刊物创办三年多以来,刚刚可以按时操作,又由于某此不可抗力延误刊期。在这种状况之下,能够在读者中有号召力,应该说,靠的是刊物质量。一册《散文与人》在手,读几篇就会读出其中文章的厚重感。也许它正是这些年来人们少提的“为人生”的文字。没有闲情逸志,没有风花雪夜,没有茶杯里的风波,没有无声呻吟,有的是发自心底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在设计装帧印刷都很讲究的第六期《散文与人》中,有一篇早年曾与胡风同案的作家林希的《“少写”六记》(上),写他未被判刑,却莫名其妙被送到劳改农场劳改的经历。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沉思,让你掩卷叹息。《散文与人》中有许多让人读过久久不忘的文字。当然如果需要的是闲适,是消遣,是麻庳,请不要读《散文与人》,它会令你失望。不过世上适合这样胃口的刊物会有许多。这就是文化日趋多元的益处,它给了人选择的权利,不再强迫你去读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
还值得一提的是,《散文与人》很重视译文。每期都有相当份量的译作。当然文章的主旨与著作一致。而且似乎有鲁迅先生当年极重视弱小民族文字的遗风。读这些译文,会令人感慨,无论种族、地域、制度、国家、信仰,人类对生命的感受会有那么多相通之处。
1332.00